Julylucy

论语6.13.18.27

论语19.

首先这三则都是出自雍也第六,本篇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。此处必须关注一下“雍”这个人。子曰:“雍也可使南面。”孔子说:“冉雍这个人啊,可以让他去做一个部门或一个地方的长官。” 

在本章中,孔子给予自己的弟子冉雍以极高的评价,说他有堪为诸侯的治国之才,那么,冉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?历史上关于他的事迹记载不多,只知道他做过鲁国权臣季氏私邑的长官。治政期间,他“居敬行简”,主张“以德化民”,收到不错的效果。但是,这个官职他仅仅做了三个月。因为季氏聘他仅仅看中他的名声,用作政治花瓶,而不是真心用他做管理,所以对他的建议和主张并不采纳。看清形势以后,冉雍便辞去职务,继续跟随老师修身进学。在孔子去世后,恐怕老师的理论观点失传,他与闵子骞等共同编撰《论语》。他自己还单独著有《敬简篇》六章,可惜在秦朝焚书时散佚了。

在孔门弟子之中,冉雍以德行著称,为孔门十哲之一。除了这些评价,据说孔子在临终之时还曾对弟子说:“贤哉雍也,过人远也。”后来,战国大儒荀子对他很推崇,把他与孔子相提并论,说他:“通则一天下,穷则独立贵名,天不能死,地不能埋,桀跖之世不能污,非大儒莫之能立,仲尼、子弓是也。” 

冉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?

6.13  子谓子夏曰:“女为君子儒!无为小人儒!”

翻译:孔子对子夏说:“你要去做一个君子式的儒者,不要去做小人式的儒者!”

注释:①儒者,温文儒雅的人,后指尊崇儒学、通习儒家经书的人或者读书人。按照朱熹的解释,“儒,学者之称”。所谓学者,就是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。

一个学者若是将自己的智慧用在正当的地方,那他就是“君子儒”;若是他将自己的智慧用在不当的地方,那他就是“小人儒”。做君子儒是孔子对子夏的教导,也是我们在生活工作中应当遵循的处世原则。

6.18  子曰:“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。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”

翻译:孔子说:“朴实多于文采,就未免粗鲁;文采多于朴实就未免虚浮。文采和朴实,适当配合,这才是个君子。”

注释:文质彬彬,后用以形容人举止文雅有礼貌。彬彬,配合谐调。

这篇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。文与质是对立统一、相辅相成的。未经加工的质朴是朴实淳厚的,但容易显得粗野。后天习得的文饰,虽然华丽可观,但易流于虚浮。

6.27  子曰:“君子博学于文,约之以礼,亦可以弗畔矣夫!”

翻译:孔子说:“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,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,也就可以不至于离经叛道了。”

注释:畔,通“叛”。矣夫,语气词,表示较强烈的感叹。

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。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,那么该怎么做呢?他认为应当广泛地学习古代典籍,而且要用“礼”来约束自己。说到底,他是要培养懂得“礼”的君子。

 

不难看出,这三章都是关于“君子”的。在整部《论语》中,“君子”是主要的话题之一。用以命名本篇的冉雍的行为,也符合这三章所提出的要求。那么我们不妨以冉雍为例,试图理解一下君子的标准。

第一,冉雍在治政期间,居敬行简,主张以德化民,收到不错的效果。这符合了一个君子要将自己的智慧用在正当的地方的要求。其实孔子本人一生修德求学,最终的目的是一展才华,在各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,使天下太平。但是,周游列国十多年,孔子处处碰壁,不仅政治主张备受冷遇,有时甚至有性命之忧。于是孔子转希望于他的弟子们。所以他总是大力赞美自己的弟子,不遗余力地向社会、向当政者推荐他们。孔子给予冉雍如此高的评价的原因之一,大概也有因为他曾成功地治理政治。

第二,文采和博学。冉雍在辞官后,选择继续跟随老师修身进学。在孔子去世后,他恐怕孔子的理论观点失传,他与闵子骞等共同编撰《论语》。他自己还单独著有《敬简篇》六章。

第三,朴实和礼节。冉雍的出身很朴实。仲弓父,贱人。孔子曰:“犁牛之子骍且角,虽欲勿用,山川其舍诸?”孔子说:“你好好干,会有出头日的。你虽然父母较为低贱,但只要你勤奋努力,就像杂毛耕牛生下的俊美小牛,不会被山川神灵舍弃的(可以用于祭祀)。”冉雍在看清季氏“仕三月,是待以礼貌,而谏不能尽行,言不能尽听,遂辞去,复从孔子”不是真心用他做管理后,并没有做出任何不合礼节的行为。只是默默辞官,继续从师学习。

由此,冉雍具备所有成为君子所需的条件。孔子、荀子和后世学者都对他作出了极高的评价就不足为奇了。冉雍确实是孔门德行卓著的高徒。


这是我的寒假作业😅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分析论语了 尽力瞎写了一些 大家一定要有问题就说 帮我修改一下 提提意见

评论